條文本

下載PDF

原始研究
影響中國南京全身捐獻計劃的人口統計學和動機因素:一項橫斷麵調查
  1. 益江1
  2. Mingyi張1
  3. Haojie孟1
  4. 湘崔2
  5. 豫新楊3.
  6. 李元3.
  7. 川蘇3.
  8. 刑事、王4
  9. 張綠青白3.45
  1. 1兒科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江蘇,中國
  2. 2公共衛生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江蘇,中國
  3. 3.基礎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南京江蘇,中國
  4. 4醫患溝通研究中心“,南京醫科大學南京江蘇,中國
  5. 5遺體捐獻接收站南京醫科大學南京江蘇,中國
  1. 對應到綠青白張;luqingzh在}{njmu.edu.cn

摘要

目標旨在調查中國遺體捐獻的人口特征和動機,並為解決遺體捐獻數量低的問題提供建議。

設計中國遺體捐獻者的橫斷麵研究。死亡捐贈者捐獻信息的人口學分析和潛在遺體捐贈者的深度訪談。

設置中國南京11個區。

參與者2009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在南京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收站捐獻遺體的已故全身捐贈者(n=835)和在世注冊全身捐贈者(n=68)。

結果在全身捐獻人群中,男性、65歲以上老人、教師、政府官員、醫務人員和農民的數量顯著高於南京普通人口。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捐贈者占已故捐贈者的近一半,他們比其他人更早考慮捐贈遺體。癌症和心髒病是捐贈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對68名活體捐贈者的采訪揭示了他們做出捐贈決定的主要動機:支持醫學教育;減輕子女的喪葬負擔;不再持有中國傳統的生死觀;在複雜的葬禮儀式上受到榜樣的影響和煩惱。

結論老年人、大專以上學曆人群、勞動者、教師、政府官員和農民是捐贈遺體的主要群體。盡管人們捐贈的動機很複雜,但他們支持醫學教育的願望是最普遍的動機。通過對目標群體的關注,了解他們的主要動機,本研究的發現可以為中國遺體捐獻的推廣提供參考。

  • 解剖學
  • 醫學教育與培訓
  • 醫學倫理學
  • 定性研究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非商業(CC BY-NC 4.0)許可證發布,該許可證允許其他人以非商業方式分發、混音、改編、在此基礎上進行構建,並以不同的條款許可其衍生作品,前提是正確引用原始作品,給予適當的榮譽,任何更改都已注明,並且使用是非商業性的。看到的: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數據來自Altmetric.com

請求的權限

如果您希望重用本文的任何或全部內容,請使用下麵的鏈接,該鏈接將帶您到版權清除中心的RightsLink服務。您將能夠快速獲得價格和即時許可,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重用內容。

本研究的優勢和局限性

  • 本研究調查了在醫學本科生培訓期間捐獻遺體用於解剖的人群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以及中國活體登記的全身捐獻者捐獻遺體的動機。

  • 本研究重點研究了捐獻者的積極動機,確定了人們捐獻遺體的主觀原因。

  • 在中國,用於醫學學生解剖訓練的屍體非常短缺,這項研究可能會為鼓勵更多人捐獻遺體提供政策啟示。

  • 這項研究是在南京進行的,因此結果可能不適用於中國其他地區。

簡介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是醫學科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越來越多的計算機模擬技術應用於解剖學教學,但人體標本和屍體解剖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學工具,為醫學生提供了第一手的人體知識。1 - 3屍體解剖的實踐經驗使學生對人體結構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是單純使用多媒體工具或解剖圖集所不能取代的。此外,基於屍體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直接了解人體的病理變化和死亡原因。因此,人體屍體對於培訓醫生和在一些醫學院進行醫學研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4因此,為了培養紮實的解剖知識,醫學院需要足夠的屍體進行解剖實踐。5 - 7

然而,中國的遺體捐獻計劃遇到了困難,導致遺體供應不足,無法滿足醫學教育的需求。8雖然上海在1982年就啟動了遺體捐獻計劃,但北京、南京、山東和重慶等大城市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接受自願捐獻的遺體。目前,中國隻有少數大城市或沿海城市每年接收100具以上的屍體。在大多數其他城市,每年捐贈的遺體數量要低得多。8在歐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區,遺體捐贈計劃已經成為遺體的唯一來源。6在這些國家,每具屍體都有四到五個解剖專業的學生,9而目前中國很少有醫學院能滿足這一要求。在中國的大多數醫學院,15-20名甚至更多的學生共用一具屍體,當解剖材料供應不足時,還會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解剖圖集、圖像、模型和三維虛擬模擬來教授解剖學。10 11屍體的短缺嚴重阻礙了醫學解剖學教學的發展。

南京市是江蘇省的省會,該市的遺體捐獻體係十分完善,一直走在遺體捐獻工作的前沿。因此,對於那些試圖了解捐助者動機的人來說,它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1995年底,在南京醫科大學和東南大學的支持下,14名南京市政府退休官員加入了將遺體捐獻給社會的行動。這標誌著遺體捐獻計劃正式啟動。中國第一個民間遺體捐贈組織——自願遺體捐贈之友(FVBD),隸屬於南京紅十字會,成立於1997年。FVBD為南京的所有自願全身捐獻提供便利。它在倡導和谘詢遺體捐獻項目,以及聯係和登記新的捐贈者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南京的醫學院也作為遺體捐獻接收站,配合其工作。在21世紀初,捐贈給NMU的屍體數量保持在每年20-30具。從那時起,在南京紅十字會和醫學院的支持和努力下,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善意的支持下,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The present annual donation number has reached about 200 at NMU. The number of donated bodies in Nanjing has nearly met the teaching demand of medical schools in the city. From 1995 until the end of December 2019, a total of 11 163 new donors had registered, and 2146 donations had been made in Nanjing.

為了促進遺體捐獻事業的發展,中國學者不斷探索影響中國遺體捐獻的各種因素。目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多局限於“影響人們捐贈意願的負麵因素”,如法律不完善、社會認可度低、傳統文化規範和捐贈過程複雜等。12 - 15然而,這些因素已經被詳細討論過,基於我們對它們的理解,沒有短期的解決方案可以實施。我們最近的研究表明,舉辦紀念活動和改善捐贈後服務可以促進中國成功的捐贈項目的建立,並提高社會對遺體捐贈的接受程度。7一些發達國家的學者對捐贈者的人口學因素及其遺體捐獻動機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利他主義、自利主義和性格特質因素在捐贈決定中起著關鍵作用。16日17然而,在中國背景下,關於捐贈者動機如何促進自願捐贈的相關研究仍然缺乏。為了解決這一差距,本研究重點研究了捐贈者的動機,以確定人們捐贈的主觀原因。

我們選擇南京作為研究地點有兩個原因。首先,南京有大量的成功捐贈,可以為研究提供足夠的樣本。14以2019年為例,全市登記全身捐獻者203人,捐獻216件。第二,南京有較好的捐贈文化,公眾對捐贈話題沒有強烈的保留。因此,受訪者的依從性較好,在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答案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本研究調查了捐贈者的人口特征,並探討了與誌願者深度訪談的結果,以確定他們的動機。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分析和探討了影響人們捐獻遺體決定的主要決定性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改進中國遺體捐獻計劃提供了建議。

方法

調查對象

  1. 在2009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共有835名全身捐贈者將遺體捐獻給南京大學。數據由南京紅十字會遺體捐獻數字管理係統提供。

  2. 在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間,從南京市11個行政區共選擇了68名登記為全身捐獻者的受訪者。我們盡量從不同的教育水平、職業、城市和農村地區選擇參與者。

入選標準如下:

  1. 2019年7月前在南京大學接收站注冊。

  2. 良好的溝通能力。

  3. 自願參與研究,願意配合。

排除標準如下:

  1. 不符合納入標準。

  2. 無法提供書麵知情同意。

調查方法

我們對已故捐贈者進行了人口統計學分析,並對活體捐贈者誌願者進行了深入訪談。我們已經向期刊提供了倫理批準聲明和受訪者同意書。

數據收集

從“南京紅十字遺體捐獻數字管理係統”中導出一份已登記的捐贈者信息表(在死亡時提供詳細信息);這包括捐贈者的全套數據,如姓名、性別、年齡、地址、電話號碼、教育程度、職業、頭銜和死因。捐贈人(負責執行捐贈人遺願的近親)的相關數據,如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也被添加了進來。出於道德原因,這項研究隱藏了研究對象的姓名、托運人的姓名、他們的地址和其他個人信息。死亡原因由捐贈者親屬提供或根據醫院診斷。這些原因被分析並細分為癌症、心髒病、腦血管意外、呼吸係統疾病(腫瘤除外)、消化係統疾病(腫瘤除外)、創傷和傳染病、其他和未知。隨後,我們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深入訪談

對活體捐贈者的調查采取了深入的、半結構化的訪談形式,在受訪者家中麵對麵進行。所有的訪談者都來自於南京大學負責遺體捐獻事宜的學生會。在開始調查之前,他們接受了解剖學和醫患溝通方麵的高級教授的進一步培訓。麵試官穿著寫著“南京醫科大學誌願者”的紅色製服,他們解釋了研究的目的、麵試過程以及如何使用參與者數據。每個同意參與的受訪者都獲得了書麵同意。每次訪談持續30-60分鍾,並使用書麵筆記、錄音和照片進行記錄。訪談結束後,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捐贈者的捐贈動機。為了保護受訪者的隱私,本研究在分析時省略了受訪者的姓名,用數字代替(如D1, D2, D3,…,D68)。

調查項目和動機類別是由研究人員根據文獻綜述製定的16日至18日以及他們對中國背景的專業知識。隨後,兩位解剖學教授對訪談問題進行了盲評。訪談共包含18個開放式問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調查了參與者的人口統計數據,如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和登記捐獻屍體的年齡。第二部分關注參與者的捐贈動機,包括諸如“你為什麼決定捐贈身體?”以及“是什麼促使你決定捐款?”第三部分評估參與者對捐贈項目的認識和理解。麵試問題的英文翻譯可在在線補充文件1

數據分析

我們使用R統計軟件V.3.5.1 for Windows (R開發核心團隊,維也納,奧地利)對Χ的枚舉數據進行分析2.所有試驗均為雙側,p值<0.05為有統計學意義。我們使用專題分析來評估訪談問題(捐贈動機),遵循先前發表的方法。17日19

患者和公眾參與

本研究沒有讓患者和公眾參與研究問題的設定,也沒有為研究的設計或實施製定計劃。目前還沒有向研究參與者傳播研究結果的具體計劃。

結果

已故捐贈者的人口統計數據

2009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的10年間,南京大學遺體捐獻接收站共接收遺體835具。人口學數據分析表明,835名捐贈者中男性占66.9%,女性占33.1%。的Χ2檢測結果顯示,南京男性供血比例顯著高於南京男性總人口比例(p<0.001) (表1).

表1

死者遺體捐獻者的人口學特征(n=835)

我們分析了總共835名捐獻者的登記年齡,並將他們分為三組:7人年齡在14歲以下,539人年齡在15至64歲之間,289人年齡在65歲以上。捐精者的登記年齡明顯大於南京一般人口的登記年齡。從統計學上看,65歲以上人群的人口數明顯高於南京普通人口數(p<0.001) (表1).

職業方麵,勞動者占34.0%,教師占20.8%,政府官員占13.9%,企業家占11.3%,工程師占9.7%,醫務人員占4.7%,農民占1.1%,其他職業占4.6%。經統計分析,南京市教師、政府官員、醫務人員和農民群體的比例明顯高於南京市普通人群(p<0.001) (表1).

從死因來看,癌症占44.3%,心髒病占17.3%,腦血管意外占11.1%,呼吸係統疾病占8.9%,消化係統疾病占2.5%,創傷和傳染病占4.0%。其他及未知疾病占其餘9.6% (表2).

表2

835名死者遺體捐獻者的死因

全身捐獻者文化程度方麵,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8%,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別為28.9%、21.4%和41.9% (圖1).

圖1

教育程度與登記與捐贈間隔的關係。*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間隔時間較其他教育程度的人群長(p=0.010)。

本研究還分析了登記和捐獻之間的時間間隔(捐贈者從登記到死亡的時間),發現時間範圍分布在0到23年之間。中位間隔為4年,平均值為5.8年。0歲組238人(28.5%),最常見,這意味著捐贈者在去世前不到一年申請捐贈遺體。捐獻時間間隔小於5年的有440例(52.7%),捐獻時間間隔大於5年的有395例(32.7%)。我們使用Χ2測試分析間隔時間與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和職業的關係。結果顯示,大專及以上學曆人群的間隔時間較其他人群長(p=0.010) (圖1).

活體捐獻者動機分析

我們采訪的68名活體捐贈者包括38名男性和30名女性,平均年齡為68.9歲。其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13.2%,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別為29.4%、35.3%和22.1%。職業方麵,勞動者占29.4%,教師占13.2%,政府官員占23.5%,企業家占11.8%,農民占8.8%,其他占13.2%。

主題分析集中在“你為什麼決定捐獻身體?”每個受訪者的回答都包含主要和次要主題,他們的主題結構總結為表3.主要主題如下:支持醫學教育;減輕子女葬禮的經濟負擔;不再持有中國傳統的生死觀;他人的影響(“榜樣效應”);對複雜的葬禮儀式感到煩惱;被後人和其他人銘記。

表3

活體捐贈者對有關捐贈動機的訪談問題回答的專題分析(n=68)

根據采訪記錄,大多數捐贈者的動機並非隻有一個;這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我們的訪談顯示,35.3%的受訪者提供了單一的捐贈動機,64.7%的受訪者提供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捐贈動機。

68名受訪者中,有48人(70.6%)提到支持醫學教育發展,占比最大。在所有回答中,“減輕子女葬禮的經濟負擔”排在第二位,有36名受訪者選擇了這一動機(占總數的52.9%)。此外,28名(41.2%)受訪者提到他們的捐贈動機是“不再持有中國傳統的生死觀”,24名(35.3%)受訪者提到他們的捐贈動機是“榜樣效應”。這意味著他們捐獻遺體的決定受到了其他人的影響,包括親戚、鄰居或記者報道的其他捐贈者。在68名受訪者中,有20人(29.4%)表示,“對複雜的葬禮儀式感到厭煩”是他們捐贈遺體的最初動機。此外,11.8%的受訪者提到“被後人銘記”是他們的動機。這些捐贈者希望,通過捐獻遺體為醫學做出貢獻,他們可以“在捐贈紀念花園中永垂不朽”,“實現自我價值”。

討論

中國人的遺體捐獻計劃已經運行了30多年。在此期間,雖然捐贈屍體的數量逐年增加,但由於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的發展,對屍體的需求也有所增長。屍體的缺乏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本研究通過數據分析和深度訪談來調查遺體捐贈者的動機。對已故捐贈者的人口學分析揭示了願意捐獻的群體,這是一個客觀因素。深入訪談確定了注冊人願意捐獻遺體的具體原因,這是一個主觀因素。兩者相輔相成,是影響捐贈的重要因素。

人口統計信息

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捐精者登記的年齡明顯高於南京普通人口的年齡。這一發現與幾位學者的報告一致。例如,荷蘭一項關於捐贈者人口統計學特征的研究報告稱,83%的受試者出生於1950年之前,男女比例為49%-51%。16同樣,新西蘭的一項研究表明,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70.5歲,其中57%為女性(平均年齡69.3歲),43%為男性(平均年齡71.5歲)。17日20這些發現表明,那些考慮捐贈問題的人是老年人。當然,大多數年輕人很少考慮生死問題。通常到中年以後,人們才開始更認真地考慮死亡和相關的葬禮事宜,包括他們的屍體將被埋葬的地方。美國俄亥俄州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在那裏,捐贈者選擇在死亡時或臨近死亡時將遺體遺贈,而不是在他們年輕時。21因此,遺體捐獻推廣工作的重點應更多地放在老年人身上,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促進和提高遺體捐獻的效率和水平。

本研究發現,在NMU近10年接受的屍體中,男性捐贈者的比例明顯大於女性。南非的一項研究表明,該國的捐精者主要是男性。22同樣,在巴西,男女捐獻的比例是2:1。23這些結果表明,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當地的性別比例對不同登記站的獻血者性別比例有影響。

年齡和教育程度也是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印度一項關於遺體捐獻者的研究發現,年輕群體、男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願意捐獻遺體。24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受過研究生或專業學校教育的受訪者成為全身捐贈者的意願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的四倍。25中國一項關於腦捐贈者人口特征的研究也表明,捐贈者主要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26本研究發現,大學及以上學曆的捐贈者占NMU死亡捐贈者的近一半,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曆的人會更早考慮遺體捐獻。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的捐贈者中,高等教育群體應該成為捐贈的主要目標群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接受遺體捐獻,也更傾向於早於其他人考慮捐獻遺體。現代教育使他們放棄傳統和保守的思想;因此,他們可能更願意捐獻自己的遺體,為醫學教育做出貢獻。

從職業上看,教師、政府官員、醫務人員和農民等職業的捐獻人比例明顯高於南京市普通人群。荷蘭一項關於遺體捐獻者職業的研究顯示,11%的受訪者是教育工作者。16教師、政府官員和醫務人員比其他職業的人更有可能接觸到遺體捐獻計劃的信息。此外,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高,覺得自己有更大的社會責任去捐獻自己的遺體,為社會發展做貢獻。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多是黨執政的基礎。農民群體是中國社會中比較先進的群體。

這項研究表明癌症和心髒病是比其他疾病更常見的死亡原因。這些結果與美國的一項研究基本一致,該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肺功能障礙是導致供體死亡的絕大多數原因。21然而,腫瘤破壞組織和器官本身的解剖結構,給醫學初學者帶來學習問題。同時,病變器官對臨床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了解病理。因此,為了提高效率,屍體應根據死因進行分類,以便用於最合適的研究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

動機分析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多數捐贈者的目的是“支持醫學教育”。對捐贈動機的分析表明,文化規範和社會價值觀構成了人們捐贈動機的基礎。此外,人們捐贈的動機往往是多方麵和複雜的。以往關於遺體捐獻動機的研究表明,支持醫學或醫學教育是人們登記成為捐贈者的主要動機。16 27 28這些結果與我們的研究是一致的。在68名受訪者中,70.6%的人提出了“支持醫學教育”的核心動機。捐贈的其他四個主要動機也占主導地位:“減輕子女葬禮的經濟負擔”、“榜樣效應”、“不再持有中國傳統的生死觀”和“對複雜葬禮的煩惱”。本研究將捐贈動機分為兩類:利他因素和自利因素,下文將對此進行討論。

利他主義因素

在這項研究中,“支持醫學教育”、“榜樣效應”和“不再持有中國傳統的生死觀”這三個主要動機被歸類為利他主義因素。

捐助者的核心動機是支持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的發展,包括為社會做出貢獻。人們捐贈的動機通常來自於他們希望在死後有用。捐贈者多為社會價值取向較高的普通人,希望死後能為社會做貢獻。他們希望“他們的死有意義”。這些結果與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27 29 30另一項關於器官捐獻的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誌願工作和對需求的認識與登記成為器官捐獻者有顯著的關聯。31

好的榜樣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或者為遺體捐獻創造一個積極的氛圍。出於這個原因,已經登記為遺體捐獻者的人可以成為其他人的榜樣。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量的配偶或家庭一起登記捐贈遺體。16新西蘭的研究也認識到家庭的作用及其對家庭成員是否有意捐贈的深遠影響。17在目前的研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提到了“榜樣效應”。由此可以推斷,當潛在捐贈者周圍的人出於積極的原因進行捐贈或支持醫學教育時,人們很容易被說服、打動和激勵捐贈。

從文化上看,西方文化或宗教信仰更強調自我奉獻;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幫助促進遺體捐獻計劃。16 30 32然而,文化和宗教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土耳其,3.6%的人口可能會因為他們的伊斯蘭信仰而拒絕捐獻遺體。33在一項與印度相關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基於印度教和習俗的障礙,該研究報告稱,人們擔心他們捐贈的遺體不會得到尊重和尊嚴的對待,並且認為解剖自己的遺體是不可接受的。24韓國在捐贈工作方麵也麵臨著類似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的宗教中,傷害自己父母捐贈的身體是違反孝道的。34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對於捐贈工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35一方麵,它阻礙了它的發展:它以孝道為其精神核心之一,認為傷害身體是違背父母意願的,這樣的行為將打破孝道的規則。在過去,許多中國人認為一個人死後必須“入土為安”,而且“身體是父母的禮物,不能被摧毀”。中國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沒有儒家信仰的人比儒教信徒更願意捐獻遺體。36另一方麵,儒家文化強調“仁”是道德的最高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說,捐贈是一種幫助他人的奉獻精神,符合孔子的“仁”觀。相信“仁”的人會選擇捐贈自己的遺體來幫助他人,而不是維持自己的身體。37在泰國可以看到這種積極影響,在泰國,佛教信仰是高捐贈者登記率的最重要因素;捐贈為捐贈者和他們的家庭提供了創造價值的機會。38在近代中國,殯葬形式的改革(火葬取代土葬)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使人們逐漸接受了遺體捐獻和屍體解剖。隨著生死觀的重大變化,許多現代人認識到用屍體解剖與傳統信仰的衝突比以前少了。相反,人們現在相信死亡也可以“變廢為寶”,從而促進醫學發展。

利益因素

遺體捐獻不僅僅是一種利他行為;這也是一種利己行為。在這項研究中,11.8%的受訪者描述了他們的動機是“被後代記住”。他們希望自己的貢獻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希望他們能在捐贈紀念花園中永垂不朽。這與之前的研究一致,即捐贈的動機既是一種利他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捐贈者。16 39

我們認為“為子女減輕葬禮的經濟負擔”和“對複雜葬禮儀式的煩惱”是自利因素。在捐贈者的動機中,“減輕子女葬禮的經濟負擔”僅次於“支持醫學教育”,這與西方人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在西方,很少有人是為了孩子的利益而捐贈,盡管有人提出了這種動機。16日17然而,在中國文化中,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都圍繞著家,大多數中國父母無私地愛著他們的孩子,同時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葬禮是生者向死者表達最後敬意和每天兩次告別的場合。很明顯,死者不是葬禮的中心,葬禮實際上是生者滿足社會需求和朋友、家人期望的一個場合。40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問題,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強調對死者的葬禮儀式和尊敬,中國人傾向於為他們的父母和家庭成員組織大型葬禮。中國昂貴葬禮背後的主要驅動力和其他地方一樣——傳統。此外,人們可能會關注家庭的社會地位,甚至墓地的位置,這是孝順的表現。因此,他們不想給孩子們帶來任何經濟負擔,比如複雜的葬禮。在中國,死亡被視為生命的最後階段,因此葬禮總是很隆重,這對死者的子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中國捐贈者提到希望減輕子女的喪葬負擔作為一種動機是合理的。

此外,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很繁瑣。特別是在農村,大多數葬禮都很耗時,而且很奢侈,安排葬禮是為了展示孩子的“孝順”,而不是對父母的真正尊重。許多國際研究報告稱,一些捐贈者不讚成葬禮儀式,認為這是虛偽的,是獲得經濟利益的機會。16 17 30在這項研究中,29.4%的受訪者提到他們的動機是“對複雜的葬禮儀式感到煩惱”。這與國際研究的結果非常相似。

根據我們的動機分析,我們確定了一些可能有助於說服人們注冊成為遺體捐贈者的措施。對於潛在的捐贈者,政府應重點宣傳捐贈的遺體有助於培養優秀的醫療專業人員和臨床醫生,從而促進醫學知識的發展。在捐贈者的動機中,“減輕子女葬禮的經濟負擔”是捐贈工作的一個有效信念,尤其是在中國。在這方麵,遺體捐贈接收站可以改善設施,方便與捐贈者更愉快地告別;例如,他們可以提供專門的墓地來埋葬捐獻者的骨灰,並改善存放屍體的房間的條件。這些措施可以節省葬禮和墓地費用,並提高捐贈者及其子女的捐贈意願。人們對中國傳統生死觀念的轉變也極大地促進了捐贈工作的發展。中國政府可以通過媒體進一步宣傳遺體捐贈的價值,從而普及遺體和器官捐贈的意識,相關的捐贈程序以及屍體和器官的使用。這將有助於公眾更好地了解捐贈工作,從而改變他們對捐贈的態度。此外,來自醫學院的學生誌願者團隊可以在居民區、商業區、城鎮中心和農村地區進行拉票。 Whole-body donors and their families can also advise others by talking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thus improving awareness of donation work.

限製

應該提到這項研究的局限性。第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麵存在地域差異。此次調查的舉辦地南京是中國東部一個經濟和教育都很發達的城市。它的人口主要由漢人組成。與其他地區的人群相比,這一地區的普通民眾的文化思想覺悟水平相對較高。因此,為了進一步的研究,調查對象將從中國不同的地區選擇,以創建一個更廣泛的樣本,更好地反映中國遺體捐贈的情況和人們的捐贈動機。其次,深度訪談樣本為68名注冊活體捐贈者;這些可能不能代表所研究的全部捐贈者。在未來的研究中,必須更廣泛地選擇樣本,以使選擇偏差最小化。

結論

在滿足醫學教育的需求之前,中國的遺體捐獻計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研究旨在探討南京地區捐贈者的人口學特征及其捐贈動機。我們發現,男性、老年人、大專及以上學曆、教師、政府官員、醫務人員和農民是主要的捐贈群體。中國的社會文化觀念和價值觀構成了人們做出捐贈決定的基礎,但也有多種潛在的動機在起作用。考慮到這些動機及其相對權重,本研究提出了改進中國遺體捐獻計劃的實際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改善捐贈站的設施,調整宣傳信息,強調捐贈的各種好處,如醫學教育,或減輕捐贈者子女的經濟負擔。因此,本研究為那些尋求促進其發展的人提供了參考。

致謝

我們要感謝所有為我們提供時間和信息的參與者。

參考文獻

腳注

  • JJ和MZ貢獻相同。

  • 貢獻者JJ和MZ負責結果的解讀和稿件的編輯。HM和YY收集信息。XC進行數據分析。LY、CS和JW設計了這項研究。LZ設計了這項研究,並對分析做出了貢獻。所有作者都閱讀並批準了最終的手稿。

  • 資金本工作得到了江蘇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項目(資助號:201810312034Y)的支持;(2)南京醫科大學教改項目(批準號:2019L×007);iii)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高校青瀾項目(2018年);(四)南京醫科大學課程思想品德建設項目,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批準號:KCSZ2019003)。

  • 相互競爭的利益沒有宣布。

  • 患者和公眾參與患者和/或公眾沒有參與本研究的設計、實施、報告或傳播計劃。

  • 患者發表同意書獲得的。

  • 倫理批準獲得南京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批準(2015年1月25日,編號2016-389)。所有參與者在參與研究前都提供了知情的書麵同意。

  • 出處和同行評審不是委托;外部同行評審。

  • 數據可用性聲明如有合理要求,可提供資料。所有與研究相關的數據都包含在文章中或作為補充信息上傳。支持本研究結果的捐贈者數據可從“南京紅十字會遺體捐獻數字管理係統”獲得,但這些數據的可用性受到限製,這些數據是在當前研究的許可下使用的,因此不能公開。然而,在南京紅十字會的允許下,作者合理要求提供數據。本研究中使用和分析的訪談數據可根據合理要求從通訊作者處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