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文本
摘要
目標探討非小細胞肺癌腫瘤發生、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後的關係。
研究設計采用回顧性研究。
參與者我們選擇了來自中國的532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腺癌患者380例,鱗癌患者152例。
主要和次要結局測量用H&E染色和全細胞角蛋白染色可以看到腫瘤的萌芽。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用χ 2檢驗進行比較2分別為檢驗和t檢驗。隨訪結果為總生存率。生存曲線采用Kaplan-Meier法繪製,log-rank法分析組間差異。采用多變量Cox比例風險模型確定肺癌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
結果在肺腺癌患者中,腫瘤萌發和通過空氣擴散之間存在相關性(OR 36.698;95% CI 13.925 ~ 96.715;p<0.001),在鱗狀細胞癌患者中,腫瘤芽殖狀態與瘤周間隙密切相關(OR 11.667;95% CI 4.041 ~ 33.683;p < 0.001)。Cox回歸分析顯示,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的出芽、胸膜和血管侵犯、通過空氣擴散、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腫瘤淋巴結轉移分期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作為一種有效而簡單的病理診斷指標,在肺癌的臨床診斷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分級體係,以驗證腫瘤出芽作為預後指標的價值。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分析,為腫瘤出芽的繼續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資料。
- 成人腫瘤
- 組織病理學
- 成人病理學
數據可用性聲明
如有合理要求,可提供資料。支持本研究結果的數據可根據合理要求從通訊作者處獲得。
這是一篇根據創作共用署名非商業性(CC BY-NC 4.0)許可發布的開放獲取文章,該許可允許其他人以非商業的方式發布、重新製作、改編、構建本作品,並以不同的條款授權他們的衍生作品,前提是正確引用了原始作品,給出了適當的榮譽,表明了所做的任何更改,並且使用是非商業性的。看到的: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來自Altmetric.com的統計
本研究的優勢與局限性
我們選擇了532例中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其中腺癌患者380例,鱗癌患者152例,探討腫瘤出芽、這些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後的相關性。
通過對中國患者肺癌標本中腫瘤出芽情況的評價,希望為肺癌診斷中腫瘤出芽標準的建立提供參考。
我們的研究僅限於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腫瘤生長分析,不同民族的結果可能有所不同。
本研究僅納入手術切除標本,未納入活檢標本。
簡介
肺癌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20年以來的全球癌症數據,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類型(占總數的11.4%)和癌症相關死亡(占總數的18%)。1早期肺癌臨床表現少,容易被忽視甚至漏診。隨著腫瘤細胞的擴散和浸潤,大多數患者失去了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免疫治療已成為肺癌治療的熱點。在Tartarone的meta分析研究中等,研究結果顯示,在預處理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可給予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atezolizumab等三種免疫檢查點抑製劑(ICIs),以及兩種抗pd -1 (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和一種抗pd - l1 (atezolizumab)。這一發現支持ICIs在預處理的NSCLC患者中優於多西他賽,並提示抗pd -1抑製劑可能比抗pd - l1抑製劑略有優勢。2Petrelli等在他們的meta分析中證實,有適度的證據表明,與單純化療相比,在化療中加入ICIs可以提高總生存期(OS)。3.然而,在對朱鎔基的回顧中等提出不同意見。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NSCLC患者術後或放療後的免疫治療不能延長其生存時間。與此同時,他們指出,其中一項試驗的中期分析顯示,接受治療的III期NSCLC患者有更好的PFS。4根據Mohsenzadegan的一篇綜述,目前的大多數研究是聯合治療,如樹突狀細胞(DCs)或DCs/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治療結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等.5然而,這些藥物在治療晚期NSCLC方麵收效甚微。5侵襲轉移是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對肺癌的分期和治療起著決定性作用。
作為一種病理現象,腫瘤的萌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研究表明,腫瘤出芽是反映消化道腫瘤惡性侵襲和不良預後的一個因素。6國際癌症控製聯盟(UICC)已經正式承認腫瘤萌芽是結直腸癌(CRC)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然而,隻有少數研究探討了其在肺癌中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對腫瘤預後的研究日益增多,有學者報道瘤周間隙的形態特征與患者預後相關。在乳腺癌、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以及其他惡性腫瘤中都發現了瘤周間隙。腫瘤細胞通常通過淋巴係統擴散到相應的淋巴結,這一現象被認為是腫瘤轉移的重要早期事件。7 8然而,腫瘤生長與瘤周間隙之間的相關性卻鮮有報道。
本研究選取了532例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腺癌患者380例,鱗癌患者152例,探討腫瘤出芽、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後的相關性,為評估患者預後和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價值。
材料和方法
患者的一般信息
我們從病理係統的檔案中檢索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的病理報告,從電子病曆係統中獲取其他臨床病理信息。本研究納入的532例均為根治性手術標本。資料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心胸科2009年6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80例原發性肺腺癌和152例原發性肺鱗癌患者。我們排除了缺乏隨訪信息的患者;共有532例患者(男性302例,女性230例;≤65歲患者202例,65歲>患者328例)。術前均未接受化療或放療。每位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和病曆均完整。
我們從病理診斷中心取每個患者對應的石蠟塊,切成3 μm厚的切片。將每一片切片放在一個撒布器上,在45°C的溫水中漂浮,使組織變平,然後用載玻片將其取出,放入烤箱中65°C烘烤。細胞角蛋白免疫組化染色(CK)及H&E染色。使用兔抗人全細胞角蛋白(CKpan)多克隆抗體(稀釋比1:50;美國Abcam ab215838)。評估由三位有經驗的病理學家使用多頭顯微鏡(precision Instrument,北京,中國)獨立進行,以達成共識。
患者和公眾參與
通過電話和門診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的起點是每個患者的手術時間,終點是死亡時間。如果患者仍活著,我們選擇最後一次隨訪時間作為終止點。
組織學類型評估
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每個組織樣本的組織病理結構,並按照WHO 2015年製定的診斷標準對腫瘤組織進行分類。腫瘤淋巴結轉移(TNM)分期基於UICC/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第八版。
H&E對腫瘤出芽的評價
將H&E染色的載玻片置於10×20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出芽最密集的部分。然後在高能場(HPFs)中計算出萌芽的麵積。
腫瘤出芽的判斷參考上野的標準等,9也就是說,在腫瘤侵襲開始時,基質中一個孤立的單個腫瘤細胞或由不超過4個腫瘤細胞組成的小簇腫瘤細胞被認為是腫瘤出芽。
為了采用半定量的方法來分析腫瘤的萌芽,我們統計了10個hpf下腫瘤芽的平均數量。腫瘤出芽分為不出芽、低出芽(≤10芽/10 HPFs)和高出芽(>10芽/10 HPFs)。
腫瘤間質包圍的腫瘤細胞簇被定義為腫瘤細胞巢。基於莫裏茨的研究方法10根據肺癌的組織形態學特點,我們將腫瘤間質中的細胞巢分為2-4個腫瘤細胞巢和腫瘤浸潤邊緣基質中的單個浸潤癌細胞巢。我們還將腫瘤間質纖維化分為陰性、極低(占整個腫瘤麵積的10%)、低(10% - 25%)、中(25%-50%)和高(>50%)。
細胞角蛋白輔助腫瘤出芽的評價
比較HE和全細胞角蛋白染色對腫瘤出芽的清晰度。
H&E染色還是細胞角蛋白(CK)染色用於出芽標記仍存在爭議。據報道,CK染色可以更清晰地顯示明顯的瘤周炎症反應所覆蓋的芽灶。11CK染色還有助於觀察大量生發灶與基質成纖維細胞混合。12CK染色產生的芽數是H&E染色的3 ~ 4倍。13在很多研究中,很多學者選擇了CK染色來進行發芽評價。12 14到20因此,本研究采用H&E染色和全細胞角蛋白染色兩種方法,觀察不同方法間各層次的出芽狀態。全細胞角蛋白染色更容易觀察到芽的發育部位,芽焦點範圍更清晰。
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SPSS V.26.0軟件(IBM)進行分析。的χ2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的比較分別采用檢驗和t檢驗。隨訪結果為OS率。生存曲線采用Kaplan-Meier法繪製,組間差異采用log rank法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確定肺癌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腫瘤萌發
在肺癌腫瘤出芽的病例中,腫瘤邊緣不光滑,出芽的腫瘤細胞異型性,形狀不規則,細胞質豐富,常融合,嗜酸性。細胞核形態不規則,染色較基質細胞深。然而,腫瘤的萌芽區有時很容易與低分化的基質細胞混淆。然而,與H&E染色相比,CK染色可以更清晰地顯示腫瘤芽殖孢子(圖1).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生長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係
腫瘤間質纖維化定義為×100放大觀察到的纖維化。根據纖維化麵積分為陰性、≤10%、10% - 25%、25%-50%、>50%。瘤周間隙,即腫瘤細胞和間質之間的間隙,是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形態表現,明確區分了腫瘤成分和間質。7沙阿等21據報道,瘤周間隙在腫瘤中很常見,與浸潤性癌細胞巢有關。
380例肺腺癌中,46例未見腫瘤出芽,334例見腫瘤出芽。腫瘤出芽狀態與肺腺癌患者5年生存期密切相關。與腫瘤組織亞型(p<0.001)、腫瘤大小(p<0.001)、淋巴結轉移(p<0.001)、血管侵犯(OR 3.693;95% CI為1.847 ~ 7.383;p<0.001)、胸膜侵犯(OR 13.393;95% CI 5.512 ~ 32.542;p<0.001),通過空氣空間傳播(OR 36.698;95% CI 13.925 ~ 96.715;p<0.001)、腫瘤壞死(p=0.005)、腫瘤間質纖維化(p<0.001)和TNM分期(p<0.001)。然而,腫瘤的生長與患者的性別無關(OR 1.086; 95% CI 0.583 to 2.021; p=0.875) or age (OR 0.959; 95% CI 0.510 to 1.804; p=0.898). The proportion of tumour budding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tumour thromb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out vascular tumour thrombus. 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tumour budding (表1).152例原發性肺鱗癌(表2),腫瘤芽殖狀態與5年OS狀態顯著相關(OR 0.098;95% CI 0.027 ~ 0.350;p<0.001),瘤周間隙(OR 11.667;95% CI 4.041 ~ 33.683;p<0.001)、血管侵犯(OR 5.426;95% CI為1.855 ~ 15.865;p<0.001)、腫瘤大小(p<0.001)、淋巴結轉移(p=0.040)、STAS (OR 7.230;95% CI 2.021 ~ 25.863;p=0.001)、腫瘤壞死(p=0.030)、TNM分期(p<0.001)和腫瘤間質纖維化(p<0.001)。
患者生存分析
截至2020年7月,532例患者全部納入生存分析研究。隨訪3-82個月。在研究結束時,261名患者仍然活著。死亡患者中,高級出芽的比例顯著高於低級出芽組和非出芽組。術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組間差異采用log rank法檢驗。
在肺腺癌患者中,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出芽、腫瘤出芽細胞核大小、胸膜和血管浸潤、STAS、組織亞型、壞死麵積和TNM分期與5年生存率顯著相關(表3).然後我們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單因素分析的統計顯著性指標。對於出芽模型,我們以上述因素為變量,腫瘤出芽(HR 1.298;95%可信區間1.033 ~ 1.630;p=0.025),細胞核大小(HR 1.477;95%可信區間1.070 ~ 2.039;p=0.018)、胸膜侵犯(HR 1.527;95% CI 1.052 ~ 2.217;p=0.026)、血管侵犯(HR 2.144;95% CI為1.285 ~ 3.578; p=0.004), STAS (HR 2.695; 95% CI 1.597 to 4.548; p<0.001), necrosis (HR 1.328; 95% CI 1.016 to 1.734; p=0.038), histological subtype (HR 0.855; 95% CI 0.758 to 0.965; p=0.011), pT (HR 2.011; 95% CI 1.645 to 2.458; p<0.001), pN (HR 2.038; 95% CI 1.413 to 2.940; p<0.001) and TNM stage (HR 0.481; 95% CI 0.299 to 0.773; p=0.002) also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based on the Cox regression univariate analysis (圖2).
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芽殖程度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p<0.001) (圖3).在肺腺癌的組織學亞型中,微乳頭狀亞型和實體亞型的腫瘤出芽程度越高,預後越差(圖4).粘附型(p=0.356)、乳頭型(p=0.567)和腺泡型(p=0.353)中,腫瘤出芽程度與生存狀態之間無統計學相關性。與腫瘤出芽細胞核中含有少於3個淋巴細胞(小體積)相比,當腫瘤出芽細胞核中含有4個及以上的淋巴細胞(大體積)時,肺腺癌患者的5年OS率顯著降低(圖5一個).
在肺鱗癌病例中,腫瘤出芽大小、出芽瘤巢、胸膜和血管浸潤、STAS、腫瘤間質纖維化麵積、瘤周間隙、腫瘤大小和淋巴結轉移以及TNM分期影響患者的5年生存率(表4).為消除變量間的交互作用,采用多變量Cox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以上因素獨立影響鱗狀細胞癌患者的預後(圖2).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TNM II期肺鱗癌患者的5年OS率明顯高於腫瘤高度出芽的患者(圖6 b),而單細胞腫瘤出芽的肺鱗狀細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顯較低(圖5 b).
討論
癌症是世界範圍內備受關注的問題,其預後主要取決於病理類型、TNM分期、腫瘤分化程度和微血管浸潤情況,臨床中經常出現TNM分期相同但預後差異較大的患者。近年來,腫瘤出芽作為一種病理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腫瘤出芽,也被稱為局灶性去分化,是惡性腫瘤侵襲和轉移過程中的第一步。因此,腫瘤的萌芽被認為是腫瘤侵襲性生長過程中的關鍵步驟。22腫瘤出芽孢子被認為是癌症幹細胞,它被定義為在腫瘤侵襲開始時孤立的單個腫瘤細胞或少於5個腫瘤細胞的簇。11一些研究表明,腫瘤的萌芽不是一個靜態的組織學特征;相反,它涉及一個從腫瘤主體分離出來的小腫瘤細胞複合體,以“萌芽”的方式進入周圍組織,這代表了一個動態過程。23Gabbert等22也支持了這個結論。神道教等14報道在出芽腫瘤細胞之間存在相互連接的類似假足突的胞漿偽片段,這可能與細胞侵襲能力的增強有關。此外,一些研究推測腫瘤出芽是惡性腫瘤從局灶性病變發展為全身疾病的一個步驟。24目前認為腫瘤的出芽在腫瘤的侵襲和轉移中具有重要意義。25 - 28一些研究表明,腫瘤出芽反映了消化道腫瘤的侵襲性和不良預後。6腫瘤的出現可能與腫瘤的晚期、頻繁的淋巴管侵襲以及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有關。UICC正式承認腫瘤萌芽是CRC的獨立預後因素。近年來,它被用作食管鱗狀細胞癌、胃-食管交界處腺癌和胃腺癌治療的重要預後指標。29通過對380例原發性肺腺癌和152例原發性肺鱗癌的研究,我們發現腫瘤的出芽與腫瘤的5年生存期、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血管侵襲、通過空氣空間擴散(STAS)、腫瘤壞死、腫瘤間質纖維化和TNM分期密切相關。這提示腫瘤的出芽可能是惡性侵襲和轉移的重要指標。與非腫瘤出芽的NSCLC患者相比,具有腫瘤出芽形態特征的NSCLC患者5年OS預後較差。
腹部b超和腹部CT對淋巴結轉移的檢測準確率為12.2% ~ 80.0%30.分別為-80%和50%。31-34Gulluoglu等35評估了126例胃癌患者,發現淋巴結轉移是與腫瘤生長相關的唯一參數。正樹等36建立了76例T1期CRC患者淋巴結轉移概率預測模型公式:z=0.070 ×(出芽計數)−3.726,概率=1/1 + e−z.此外,腫瘤芽殖計數被納入患者的臨床決策分析,以確定患者在內鏡治療後是否需要額外的手術。一些研究表明,CRC手術前活檢標本中存在的腫瘤芽腫增加了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考慮對這些患者進行新輔助治療和手術治療。37日本結腸和直腸癌症協會已經將腫瘤生長指數納入了需要進一步手術的pT1疾病患者的指南。38在我們的研究中,253例淋巴結轉移患者中有244例出現腫瘤萌芽。出芽預測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為96.44%,表明腫瘤出芽是預測淋巴結轉移的有效病理指標,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因此,我們相信,對於NSCLC患者,我們可以通過更大的樣本研究來細化腫瘤萌芽的意義,從而為臨床決策做出貢獻。
瘤周間隙是腫瘤細胞和基質之間的空間,它將腫瘤成分從基質中分離出來,是腫瘤細胞和基質細胞相互作用的形態學表現。瘤周間隙常見於用福爾馬林固定的石蠟包埋組織切片。瘤周間隙是腫瘤生物學行為的病理形態表現之一,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一個預後因素。在乳腺癌、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以及其他惡性腫瘤中都發現了瘤周間隙。腫瘤細胞通常通過淋巴係統擴散到相應的淋巴結,這種現象被認為是腫瘤轉移的重要早期事件。7 8在前列腺癌中,廣泛的瘤周間隙提示腫瘤等級高,無病生存期短,預後差。39 40同時,乳腺癌瘤周間隙與組織學分級、淋巴浸潤、淋巴結轉移及預後密切相關,可作為判斷乳腺癌患者預後的重要標誌。41 42Acs等43觀察瘤周間隙大與淋巴血管生成的關係,結果證實瘤周間隙大的患者預後較差,這與這一假說相一致。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肺鱗癌患者中,瘤周間隙與腫瘤出芽密切相關,這也是患者5年生存期的獨立危險因素。聯合評價瘤周間隙和腫瘤出芽可有效評價肺鱗癌患者的預後。
肺腺癌通過支氣管擴散,稱為肺轉移,通過氣道擴散,稱為氣道轉移。少量肺腺癌癌細胞進入支氣管腔,隨著呼吸運動不連續地通過支氣管,擴散到同側或對側的其他肺段或肺葉,形成新的肺轉移。44我們的研究表明,腫瘤的萌芽與STAS密切相關。腫瘤出芽可結合STAS評價非小細胞肺癌的惡性侵襲行為。
切等6發現高芽殖胃腺癌患者的OS率明顯低於低芽殖胃腺癌患者。一些研究報道,在胃癌患者的手術標本中出現腫瘤萌芽可能預示預後不良和早期複發。29我們還發現,高度出芽的肺腺癌或鱗狀細胞癌患者的5年OS率明顯低於低出芽或不出芽的患者。然而,哈斯等45強調腫瘤的萌芽與基於細胞分化的癌症分類既不相同也不相關。一些研究者認為腫瘤的萌發和生長方式是獨立的預後參數。9然而,在我們對肺腺癌的研究中,腫瘤的出芽與組織學亞型密切相關。在乳頭狀和實體型肺腺癌患者中,高級別出芽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顯低於低級別出芽患者。在TNM I期患者中,高級別腫瘤出芽患者的5年OS率低於低級別或無出芽患者(圖6).結果與Kadota的結果一致等.46
在我們的研究中,Cox回歸分析顯示腫瘤出芽和5年生存率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腫瘤出芽、胸膜和血管侵犯、STAS、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和TNM分期是影響NSCLC患者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此外,腫瘤芽殖核大小、腫瘤壞死麵積和組織學亞型是肺腺癌的獨立預後因素。間質纖維化區域、瘤周間隙和小腫瘤細胞巢是鱗狀細胞癌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因此,我們推測腫瘤出芽可能是NSCLC的典型惡性病理特征,是反映其預後的敏感指標。
王的研究成果等提示腫瘤萌芽應納入常規組織病理學報告,以更好地分層結直腸癌患者的風險。47AJCC和美國病理學家學院關於結直腸癌的指南建議,腫瘤萌芽應被視為一個可選的報告指標,並應在所有I期和II期結直腸癌病例中進行評估。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腫瘤生長的標準化報告工具。48然而,肺癌並沒有統一的評分標準。
目前的研究有幾個局限性。首先,我們的研究僅限於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腫瘤生長分析,不同民族的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遺傳易感等位基因的頻率人口異質性被處理在法特希等對伊朗人群中肺癌的研究。49他們專注於生殖係和體細胞基因變異、這些基因的假定操作驅動因素、它們對腫瘤免疫監測的影響以及他們參與這項工作的癌症治療的耐藥性機製。此外,由於2015年以前該手術選擇的手術標本數量有限,樣本量不足,可能會造成樣本偏倚。但作為一種有效且簡單的病理診斷指標,需要建立有效的分級體係來驗證其作為標準預後指標的價值。此外,還需要開展包括多中心樣本在內的前瞻性臨床試驗,評估腫瘤萌芽在預測肺癌預後中的作用,為肺癌的病理診斷和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價值。
結論
為了驗證腫瘤出芽作為預後指標的有效性,在肺癌的臨床診斷中應建立一個有效而直接的病理診斷指標。我們選擇了532例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腺癌380例,鱗狀細胞癌152例。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肺腺癌患者腫瘤出芽和STAS之間的聯係,以及鱗狀細胞癌患者腫瘤出芽和瘤周間隙之間的聯係。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腫瘤出芽、胸膜和血管侵犯、STAS、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和TNM分期是影響NSCLC患者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我們認為這項對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將對未來腫瘤生長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數據可用性聲明
如有合理要求,可提供資料。支持本研究結果的數據可根據合理要求從通訊作者處獲得。
倫理語句
發表患者同意書
倫理批準
該研究涉及人類參與者,並已獲倫理學批準,研究名稱ID: 2018-L068。參與者在參與研究前給予知情同意。
參考文獻
腳注
LQ和JZ貢獻相當。
貢獻者作者感謝LQ和JZ進行了研究,YL和JS設計了研究報告,JF和XH製作了優秀的組織學切片,LQ、JF和SL對數據進行了分析。本文由LQ撰寫。YL作為保證人負責整體內容。
資金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不。81770266),江蘇省博士後基金資助項目(批準號:81770266);2019Z142),南通大學“橫向”科研項目(批準);不。21ZH470),南通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研項目(資助項目)。不。QA2019060)。
相互競爭的利益沒有宣布。
患者和公眾參與患者和/或公眾參與了本研究的設計、實施、報告或傳播計劃。更多細節請參考方法部分。
出處和同行評審不是委托;外部同行評議。